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上午好!
结合“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这个主题,向大家汇报我的几点体会。
一是坚持正确理论引领,树立学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决抵制西方“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影响,旗帜鲜明,敢于亮剑。这也是学术研究体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中国特色”政治保证。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学术研究既要有全球视野,高起点定位;又要有中国情怀,扎根黄土地。既要坚持和发扬优良传统,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又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兼容并蓄。比如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和曲折,程序不规范,觉得西方可能更好,向他们学习,照抄照搬。但与此同时,西方确实也在研究我们的制度,研究为什么我们经历改革开放,还能天下不乱,保持繁荣稳定,研究我们的国家治理手段和治理方法,研究我们的调解制度,被他们称之为“东方经验”。中华法系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包括司法公开、死刑复核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都是我们由来已久的传统制度。这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源泉。
二是立足实践,求真务实。学术研究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述,更重要的是关注社会实践中的真问题,将目光投向鲜活的社会生活,彰显学术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推动理论创新发展和社会进步。这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研究和解决我国的新问题,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和定义出发进行研究。需要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理论支撑,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古语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庄子·天下篇》曰:“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 “《诗》言是其志也。诗人的情怀在行云流水的诗句里,书法家的情怀在力透纸背的字里,而学术研究的情怀在反映社会实践的文字里。学术研究的使命在于立足社会实践去探索,去实地观察,审问、慎思、明辨,以求尽其理、究其难,提出真知灼见,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实践智慧走向理论智慧。文以载道,切时如需。学术研究也要体现时代性,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注重制度创新。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追求真、善、美。为了追求真,我们从客观出发,立足时代之需发现 真问题,并不畏艰辛去探寻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在此过程中,学术研究所追求的善在一个一个真问题的解决中得到体现,人们追求的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发展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社会实现良法善治,人们感受到社会和谐之美。
三是站稳人民立场,养成独立的学术品格。毛主席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 的观点,树立 为人民做 学问的理想,尊重 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我们工作的中心就是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对具体事务的研究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走到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去观察、去体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在学术研究中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真情。扎根中国实际,将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做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养成独立的学术品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积沙成塔,滴水成河,这将成为推动中国建设的动力。“党的大事、国家的大事、人民的大事”成为我们学术思考的大事。
薪火相传,不忘初心。学术研究她承载着多少代人的情怀,凝结着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折射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历程。我们需要在承接历史中走向未来,在传承中坚守,在坚守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