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瑞:不忘合作初心、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做贡献
  • 2019年10月31日
  • 必赢766net手机版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是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重要内容。在这场主题教育活动中,作为党外人士如何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积极参与其中,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中国共产党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开始探索并在新中国建国初期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方式。党外人士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把长期以来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通过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更是将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高校作为党外人士云集之地,如何做好对他们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使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政治参与行为规范有序,就成为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校法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农工民主党成员,近年来围绕法治建设、司法改革、社会治理等领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多篇被《人民日报内参》《学习强国》《西安智库报告》和《西安参事》等智库平台收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批示和好评。在此,结合本职工作,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首先,要树立坚定的政治意识和对党在新时期战略部署的高度认同感。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前提是对党的领导的高度认同感。因为,在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和价值观下是无法提出适合于中国国情和地方实际的好建议。比如,如何看待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社会上曾经有一阶段流传着“党大”还是“法大”的说法,错误地认为独立司法与党的领导具有天然的矛盾,把这两者看成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伪命题。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原则,就是表明我们要探索一条把法治和党的领导统一起来的法治之路。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撰文强调:“为什么我国能保持长期稳定,没有乱?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求是》2019第4期)澄清了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混乱认识。党外人士一定要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否则就会丧失政治的敏锐度,无法提出接地气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法学一直处于法学研究的主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性自觉和更新进程依然缓慢。存在着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得现象。因此,要根据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实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就成为法学理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我们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法学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在全国率先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连续出版物,译介一批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经典著作,主办了全国唯一的网站和公号,研究成果被收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

再次,要深入挖掘我国古代典籍中可资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借鉴西方有益的法治经验。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视察时指出:“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中国古代典籍中那些法治文明经验是可以挖掘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比如法家经典中的规则文化,道家经典中的尚和文化,儒家经典中的人本文化、和谐文化、德性文化等都是可以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都能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能量。还有,厘清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为良法善治寻找力量根源。无法治不能惩恶,无德治无从劝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其《风俗论》一书中大赞中国人能够把法律和道德结合起来的治理之策,但我们长期以来却把儒家的仁政、德治视为糟粕加以批判。十八届四中全会才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这是长期以来我们治国理政经验的反思结果。关于西方的法治经验,我们也要积极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西方很多文化巨匠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因此,我们强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不是要闭关锁国,不是要排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有益经验。而是要批判的吸收他们的思想,如习近平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在挖掘中西方法治文化资源方面,我本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建设研究”就是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成果。

总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所必须,还是党外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身存在价值的体现。只有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的独特价值,增强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理论研究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相统一,立足整个国家和本地建设的实际,才能有所作为,多做贡献。

相关新闻
  • 社科法学的知识体系与文献阅读

    报告主题: 社科法学的知识体系与文献阅读 报告人: 侯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法律和社会科学》(CSSCI集刊)主编、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 举办单位:研究生院 报告地点: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会议室 报告时间:2024年09月29日09:30至12:00

    2024-09-29
  • 吉尔吉斯斯坦工商会副主席巴基洛夫·马马萨德克一行来校开展合作会谈

    9月22日,吉尔吉斯斯坦工商会副主席巴基洛夫·马马萨德克、法律支持部主任乌森巴耶夫·达尼亚尔一行在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刘洁等陪同下来访我校,开展合作会谈。校长范九利出席会谈并致辞,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桑元峰主持会谈。 范九利对巴基洛夫·马马萨德克一行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充分发挥地缘、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与中亚国家高等院校和机构在人才联合培养、师资互访交流、科学研究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务实合作。希望通过本次交流,双方能够增进了解,寻找共赢契机,深化在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创新理论研究、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开放共享的高质量教育交流和法律服务平台,推动构建更加紧密团结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巴基洛夫·马马萨德克表示,习近平主席和扎帕罗夫总统在近期上合组织峰会前的会面,为两国关系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给两国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更广阔的空间。希望双方在教育、科技、贸易等领域加强沟通,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涉外法律人才方面加强合作,为促进两国经贸往来保驾护航,为推动两国友好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会谈期间,双方代表围绕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涉外法律服务、合作课题研究、中国-中亚法律与查明中心吉尔吉斯斯坦分中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达成多项合作共识。 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中南亚研究中心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和我校吉尔吉斯斯坦籍留学生代表参加会谈。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撰稿:陈梦琦 审核:桑元峰)

    2024-09-24
  • 银行与信托合作的现状与未来

    报告主题:银行与信托合作的现状与未来 报告人: 刘发跃,高级经济师,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后。 举办单位:经济学院 报告地点:雁塔校区3号教学楼3413教室 报告时间:2024年09月23日15:00至17:30

    2024-09-23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