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知识分子典型人物推荐人选——汪世荣教授
  • 2018年11月08日
  • 必赢766net手机版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汪世荣,男,1965年生,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必赢766net手机版校长助理,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院长,学校法律诊所项目负责人,法律史专业硕士生导师组组长,首届长安学者。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第八、第九届执行会长,中国法学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法学会唐律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革命根据地法律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2017年5月,挂职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副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律史,重点研究中国传统司法、陕甘宁边区法律史、基层司法及法学教育等。曾获评“全国优秀教师”(2014)、“第二届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6)、“陕西省优秀教师”(2001)、“首届陕西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8)等荣誉称号。

汪世荣教授在教学科研领域成果丰硕,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横向合作课题等十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人民调解的“福田模式”》、教育部基地重大招标课题《紫阳县司法档案的整理研究》、司法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法学会专项委托课题《“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证研究》、与诸暨市人民政府合作的横向课题《“枫桥经验”与法制建设》、与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合作项目《陕甘宁边区人民检察制度》以及与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合作项目《马锡五法治思想》等。目前,汪世荣教授正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法治文化的传统资源及其创造性转化”的研究工作(任首席专家)。

汪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奖励。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1937-1949)》入选2010年度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荣获2013年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五届钱端升法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司法部重点科研项目成果《判例与法律发展——中国司法改革研究》获2007年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横向课题成果《“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获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中国古代判词研究》获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律科学》、《政法论坛》等学术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

汪世荣教授主持的“必赢766net手机版基层社会法律治理研究创新团队”入选2017年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18年10月,“必赢766net手机版基层社会法律治理研究创新团队”通过扎实、深入、长期持续的调研形成的研究成果在法律出版社推出了“枫桥经验”系列研究专著三本,即《“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证研究》、《人民调解的“枫桥经验”》、《“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第2版)》。这三本专著是在项目主持人的带领下,团队全体研究人员深入浙江诸暨实地调研,并通过蹲点调研,集体讨论,分享心得,将成果打造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献计献策。该研究成果反应和体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最新实践探索,对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汪教授在教学领域耕耘不辍,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获得了多项教学成果奖。其中,主持完成的《构建诊所式教育“西北模式”培养学生法律专业能力和素质》2014年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团队教学成果《融惯知识、能力和职业伦理的法科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荣获2017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编有《中国法制史》、《有效的法学实践教育》等教材。

一寸光阴一寸心

“在政法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之一”,这是大部分同学对汪世荣教授的评价。带着几分好奇之心,记者联系到了汪世荣教授。谦逊的态度,认真的神情,随和真诚的交流方式,一丝不苟的做事风格,是记者的第一印象。

辛勤耕耘 厚积薄发

从1984年9月至1994年7月,汪世荣教授先后在西北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经过了法学专业本科、法律史专业硕士、博士的学习生涯。忆起过往,汪世荣教授认为大学本科学习的阶段尤为重要,不仅为他后来继续求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当时政法园里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对他人格的养成也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的汪世荣教授承担着教学、科研及学校的管理三方面工作,他坦言:“一个人要同时做好几件事,难免会产生时间、精力方面的冲突。”因此,汪世荣教授做事格外注重效率,凡事主张分清轻重缓急。他认为,教学、科研和管理之间是相互提升、促进的关系。一个大学教师只有在自己学科的科研上有所建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事一定管理工作,对于更好的组织教学活动也有帮助。

优秀的人总是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说起科研成果,汪世荣教授可谓硕果累累。但他却谦逊的告诉记者:“板凳要坐十年冷”,汪世荣教授认为要想有学术创造,就必须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汪世荣教授做学术研究并不急于求成,他将许多时间花在了司法档案的整理方面,他认为只有在做完这些基础工作后,才能在某些重要的领域有所突破。实践出真知,汪世荣教授在潜心整理司法档案的同时,尤其重视到基层进行实地调研。汪世荣教授倡导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深入实地,进行考察,描述实践中的做法,客观反映研究对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评价。汪世荣教授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国法律史学别有一番见解,他认为这一研究领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但更多的是艰辛。他说:“研究者不是旁观者,研究者应当是参与者,是社会的建设者和学术的推动者。”只有本着知难而上的求索精神,热心学术研究,不急于求成,脚踏实地的去研究,才能回归学术研究的本色。他认为研究法律史学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意义很大。“我们的法治建设,只有在充分吸收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丰富的优秀法律文化传统基础之上,才可能建设成现代法治。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崇尚法治的精神,也不缺少防止冤狱的经验和教训,只是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汪世荣教授说道。“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需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汪世荣教授时刻在用心诠释这句他感悟很深的格言。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作为全国优秀教师,汪世荣教授始终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更新、完善教学理念,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终身追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永远葆有对知识的一片冰心,成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正如《礼记·学记》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中的汪世荣教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上课时,他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注重学生的表现,充分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灵方面的全面健康成长。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汪世荣教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他说:“一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那好,我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学生发现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意义,回答这些问题对自己的学习有启发、有帮助,自然会积极主动提出好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汪世荣教授一直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当一名受学生欢迎、对学生有助益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汪世荣教授深知需要无私奉献,不断进取,勇往直前。

除了进行科研、教学等活动,汪世荣教授作为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还协助赵馥洁教授联系学术委员会。他认为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也是学校事业的希望。他鼓励青年教师既要勇敢献身教育事业,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改革,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他希望青年教师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同时,汪世荣教授主张在学校建设一个法律文化博物馆。他认为陕西省作为文物大省,官方和民间拥有丰富的法律文化资源,为这一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汪世荣教授待人诚恳,做事认真,历史人物中他尤其崇拜魏征。谈起魏征,汪世荣教授直言:“他胸怀坦荡,正直敢言,令人钦佩。”生活中的汪世荣教授一直有散步的习惯,他坚持每天晚饭后散步一小时,人生亦如散步,每一步都要自己踏踏实实去走。

汪世荣教授希望当代大学生能够脚踏实地,从今天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每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千里之行积于跬步,只有认真走好每一步,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成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学通社 张梦婷)

相关新闻
  • 王瀚、孙尚鸿教授应邀参加2023年海峡两岸国际私法学术研讨会

    9月23日,由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和台湾地区国际私法研究会共同主办,上海政法学院与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承办,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协办的2023年海峡两岸国际私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政法学院举行。此次会议共有来自海峡两岸20多所高校的近40位知名国际私法学者以及涉外私法实务界的律师和仲裁员参加。 我校国际法学科带头人、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王瀚教授和国际法学院国际私法研究所所长孙尚鸿教授应邀参加会议。王瀚教授主持了议题一“国际私法的立法问题”交流讨论,并在议题四“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制度的新发展”作专题发言,孙尚鸿教授在议题三“冲突法特别规则的司法实践问题”担任评论人。 (供稿:国际法学院)

    2023-09-28
  • 校长范九利会见叙利亚哈桑·瑞申教授

    9月15日,校长范九利在长安校区会见了到访的叙利亚哈桑·瑞申教授一行。 范九利表示,必赢766net手机版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推动沿线国家间高等教育与法学研究交流互通,学校希望依托地缘优势与学科特色,与叙利亚高校院所携手开展务实高效的学术交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合作成果,为深耕中叙友好关系贡献智慧力量。 哈桑·瑞申表示将协助搭建双方高校多领域合作纽带桥梁,借鉴中国社会发展先进经验,增进中叙两国人民了解互信。 访问期间,哈桑·瑞申参观了学校智慧教室,作了题为“如何促进新时代的世界民心相通工作——基于中东地区各国关系的分析”的报告。 哈桑·瑞申曾任教于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曾任叙利亚驻俄罗斯大使、叙利亚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长期致力于开展叙利亚与多国间政治及发展合作项目,在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公共管理、国际关系等领域享有极高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声誉。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2023-09-18
  • 【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刘进田教授作题为《学术研究:情怀与方法》讲座

    为深入推进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工作,9月12日晚,入学教育系列讲座第一讲在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我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进田为新生作题为《学术研究:情怀与方法》的专题讲座。本场讲座采取线下与线上直播同步的方式进行,2023级雁塔校区新生代表现场参加讲座,长安校区研究生通过线上参加。研究生院院长常安教授主持。 刘进田认为,学术研究必须具有学术情怀与学术方法。他围绕研究生要具备的“五大”学术情怀展开阐述,即“爱”的学术情怀、“乐”的学术情怀、“真”的学术情怀、“善”的学术情怀、“圣”的学术情怀。他强调学术研究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即培养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演说能力三种能力和最终实现完善自我、贡献社会的一种境界。 常安在总结时对刘进田老师本场精彩的高质量讲座表达感谢。他表示,今后研究生院将继续做好学术讲座和系列读书会活动,打造品牌,为研究生搭建更多、更高质量的学术提升平台。 讲座结束后,博士新生代表向刘进田老师献花以表达感谢。 (供稿:研究生院 党委研工部)

    2023-09-1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