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国际法学院的钱江涛。
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改进学术研究方法”这一主题,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我想到了“学以致用,不忘初心”这个题目。当我们不断积累知识并提高自身能力时,我们不妨放慢脚步,时常与自己对话,问问自己选择的方向是否正确,看看自己从身边的人、事、物身上学到了什么,听听别人的经历与感受,在学以致用的路上要保持初心。生活中,当大家遇到困难或是挫折时常常会提出人生三连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就像在两年前入学伊始,大家不约而同向老师提出了:我是谁,我要学什么,我要怎么学,这三个问题一样。基于个人经历,我想尝试回答一下这三个问题。
首先,围绕“我是谁”这个疑问,学习总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刚开始聆听者的角色慢慢向参与者过渡,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习得,当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一变化时,我们要秉持善念砥砺前行。有人会回答:我是初学者,但请记住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所以我们要牢记使命,为理想而奋斗;也有人会说:我是接班人,但求真与务实往往是生命延续的常态,所以永远要真诚,这样生活与学习才不会欺骗你;还有人说,我是引路人,但陈如人间正道是沧桑,只有在清醒、自觉且科学的认知自己后,才能知晓理论、拥有信念、掌握方法。正如,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要做一个踏实的探索者。
其次,关于“学什么”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可见,创新是学术研究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我们在准备论文时,老师们也往往会提问我们研究的创新点所在。但创新却远比纸上谈兵来的复杂,正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我们在立足于实践投身于实践,才会产生新的看法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时,民生情怀也会激励我们学习与研究,让我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让我们把所学付诸实践:让我们在冲突时有回击的法律武器;让我们在感知善与恶时有理性的准绳;让我们在受到侵害时有说不的底气。
当然,除了理论的学习,同时也要重视做人的学问。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往往是微妙的,妙就妙在是否坦诚。待人以诚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不单单对人,往往对于事务与工作也应当坦诚,作为学生,便是要坦荡学习,真诚研究,做到真信、真学、真懂、真用。我想,这也是弘扬优良学风的一种表现吧。
最后,就是“怎么学”这个问题。有人会说,学习不过是读书与积累,但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显然,对于我们而言,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把理论与抽象理解为自己的话语并形成符合学术特点的表述方式、表达风格,将其转化到具体领域的话语表达之中,这便是学习的手段与途径吧。
去年的毕业季,在微博和朋友圈看到很多的学长学姐在抱怨因为“翟博士”事件,所以让他们的毕业看上去加大了难度,但也有人不以为意。也在日常听过很多同学说,看到自己写的文章或是翻译的作品,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我想,如果是踏实严谨,本着求真与探索态度所得的成果,自然是有底气与自信来面对检验与抽查的,毕竟是用心在摸索与学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