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马成:“枫桥式人民法庭”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 2024年08月30日
  • 人权研究院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理论探索》2024年第2期,22000字

马成 赵俊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名片,已经成为乡村社会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要选择。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法院系统推动司法之治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机融合,提出大力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的改革目标。在这一改革目标驱动下,“枫桥式人民法庭”立足乡村治理场域,成为法院系统主动对接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最新实践产物和“枫桥式工作法”在基层推广的重要依托。

“枫桥式人民法庭”参与乡村治理的功能优势

“枫桥式人民法庭”具有扎根乡村基层的内在展现。“枫桥式人民法庭”与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理念和治理方式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三个服务”作为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原则。“三个服务”即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三个服务”彰显了“枫桥式人民法庭”鲜明的乡村属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始终坚持党的政治建设,以司法手段服务乡村振兴。二是整合乡村治理资源,聚焦于乡村治理效果最大化。三是“枫桥式人民法庭”在建设布局上尤为强调深入乡村,成为司法参与乡村治理的“在场”。在治理方式上,为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枫桥式人民法庭”更偏重对新时代“枫桥经验”中调解经验的继承,强调将非诉讼化解机制挺在前面。在当事人自愿基础上坚持调解前置,提升非诉讼化解结案率,打造“无讼”乡村。

“枫桥式人民法庭”具有综合、全面承接乡村治理的突出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元治理成为国家破解现代化“风险”的诉诸手段。在全面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多元共治意味着法治化治理,法院成为多元治理的主要主体。“枫桥式人民法庭”的乡村治理功能主要是多元治理、审调结合和充分利用正式法律与非正式民间规范弥合矛盾纠纷。从功能上看,实践中“枫桥式人民法庭”呈现出全面、主动承揽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相关纠纷的功能样态。从工作机制看,“枫桥式人民法庭”被要求融入党委领导的治理体系,搭建与党政部门、社会力量、自治组织的联络机制:完善诉前多元化解机制,与各种调解组织、仲裁机构、行政裁决、司法单位、综治部门、社会团体等做好行动机制的衔接联动;健全诉调对接机制,打造专业化纠纷化解平台,推动多元联动的数字化调解机制建设,推进人民法庭进乡村、进网格。从运行方式看,“枫桥式人民法庭”又表现出强烈的延展性和灵活性。

“枫桥式人民法庭”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主要障碍

非司法事务导致中立裁判功能的异化。在地方构建的大调解体系中,协同机制的高强度整合性要求“枫桥式人民法庭”职能不断向外延伸,担负额外的非司法事务,需要与其他解纷主体在案件发现与处置等方面的积极衔接。这决定了“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实践不一定都是司法活动,况且过于强调“非讼”化解也造成其过度依赖调解。非司法事务的参与不仅进一步占用更为匮乏的司法资源,也有违司法审判中立的法治定位和基本精神。此外,在诉前调解中,非诉讼机制本应是倡导性和自愿性步骤而非必经程序,但实践中各部门过于强调非讼化解,将非讼结案率作为考核标准,以致调解超越了当事人自愿原则。

与乡贤治理逻辑存在抵牾。现代乡贤一般是指具有一定成绩、有建设乡村之心和有良好道德风范的能人。乡贤与纠纷双方的亲密关系和长期塑造的优势地位,使得其比法庭更适宜居中斡旋、更能准确地找出解决办法、更能快捷地平息矛盾。然而,乡贤参与治理与“枫桥式人民法庭”的治理逻辑存在不小抵牾。在依据经验“和稀泥”和“拉偏架”方面、乡贤虽然具有较好的素养和知识,但并不是专业的司法主体,他们对于矛盾纠纷的化解依赖于博弈中形成的经验,调处依据主要是乡村情理、乡村习惯和人情关系。这种治理方式本质上是个人威望对法律的代替。在现实利益“俘获”方面,虽然乡贤具有通过参与乡村治理事务实现“光宗耀祖”的目的,但单纯的名声并非其参与乡村治理的最终目标,提高在村民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并最终获取实际利益才是其动力和目的所在。

缺乏成熟定型的制度规范。在顶层设计层面对“枫桥式人民法庭”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功能和运行机制的规定,散见于最高院制定的司法文件,且多是以意见、命令、规定、决定、通知的形式,不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成熟的系统性。缺乏统一的权威规范,难免使法庭建设因制度不统一、特点不鲜明、定位不明确而陷入混乱。此外,“枫桥式人民法庭”除审理案件、化解纠纷外,基于承接服务大局的需要,与地方党委、政府、各种调解组织一道协调治理事务,既要主动对接乡村事务,参与乡村自治活动,又要对接乡村振兴事项。多元化解矛盾纠纷需要组织体系的高强度整合与协调,目前,虽然已经作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法治保障的整体安排,但对于乡政府、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的相关工作,“枫桥式人民法庭”仍需积极配合。

“枫桥式人民法庭”参与乡村治理的思路提升

促进中立裁判与乡村治理功能的内在协调。首先,要纠正法官拒绝裁判心理,防止过度依赖调解。法治精神从来不回避审判.也没有将调解作为审判的必经程序。一方面要改变以非讼结案率为中心的考核手段,为法官减少绩效压力,化解法官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官的职业规范教育,使法官牢牢树立为民服务的初心。其次,通过“专门法庭”建设,兼顾审判与乡村治理功能。需从制度层面对专门化法庭的组织方式、类型设置、人员配置等方面加以定型。最后,借用乡村网格构建起法庭、法官与村民的有效联系,减少非司法事务对“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占用。在法官与乡村网格之间架构起一个支点,即通过大力发挥乡村网格员、村干部的入户巡查能力,由村干部和网格员收集和汇总矛盾信息,再借助法官包村和进网格形成的联络机制,将矛盾纠纷及时向法官反映。

实现与乡贤治理资源的有效融合。在与乡贤治理行为的互动方面,既要激发和支持乡贤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又要引导和监督乡贤坚持依法治理。在调动乡贤化解矛盾纠纷、培育乡贤依法治理能力的初期,可以利用司法资源协助党委、政府建立乡贤信息数据库、常态化联络机制、乡贤理(参)事会和乡贤工作室.打通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健全乡贤依法治理的乡村阵地。与此同时,要发挥“枫桥式人民法庭”的“送法下乡”功能,对乡贤的道德品行和治理能力进行甄别,加强对乡贤的动态管理。注意吸纳乡贤作为法庭陪审员,依靠陪审活动提升乡贤的法治素养,起到培育乡贤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作用。在融合乡村情理方面,要吸纳乡村具有积极价值的风俗习惯,丰富法庭的治理资源。可以借助“枫桥式人民法庭”更为贴近群众、更能把握区域内乡村习惯的生命力与合理性的优势,对辖区内的风俗习惯进行调查、甄别。在甄别基础上,形成在一定范围内适用,具有一定法律属性的特殊地方习惯规范,并将其作为调解甚至审判化解矛盾纠纷的治理资源。

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的沟通协作机制。在顶层设计中应主要从“枫桥式人民法庭”的目标设定、功能定位、治理范围、方式方法和沟通协作机制方面给予原则性规定,明确法庭的人员配置、法庭建筑标准、经费保障等内容。对于法庭参与乡村治理的多元联络机制则要尽可能根据不同事项.分类规定机制的建设标准,解决好由谁牵头、谁来配合、如何协同等内容。同时,又要尊重区域经济文化差异,不搞一刀切,防止损害地方的积极性以及供给与需要的凿枘不投。党是乡村治理事务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更是多元主体融合治理的协调者。“枫桥式人民法庭”应借助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党的组织体系作为联络渠道,通过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作用在不同治理主体间达成治理合意,再通过党的组织方式将合意传导到各治理主体的治理行动中。

(作者单位:必赢766net手机版人权研究中心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树民摘)

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8期,第119页—第120页。

相关新闻
  • 陕西省社科界高层论坛暨第四届媒介文化与网络空间治理学术论坛、第八届“何微新闻奖”系列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9月28日上午,陕西省社科界高层论坛暨第四届媒介文化与网络空间治理学术论坛、第八届“何微新闻奖”系列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我校满天星报告厅举行。 论坛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安邮电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及我校联合主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全国40余所著名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会。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组织管理部部长张金高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围绕数字媒介文化和网络空间治理等前沿议题进行探讨交流,希望与会学者加强学术交流、共同推动新时代媒介文化的深化研究,推出更多地域性、特色性、标志性研究成果。 我校副校长马朝琦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人才培养情况和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沿革,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为不断推动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和新时代网络舆论生态建设贡献出新智慧、新力量、新动能。 西安邮电大学副校长巩红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期待与会专家在交流研讨中畅所欲言,分享真知灼见,为数字社会中媒介文化与网络空间现代化治理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宝贵的思路和启示。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昆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学术活动主论坛与多个分论安排有序、互相支撑,共同形成了重要的学术品牌,彰显了新闻传播教育界同仁们团结协作、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学术传统。 开幕式结束后,三个论坛(研讨会)的主论坛和18个分论坛分别举行。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搭建开放、创新、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相关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媒介文化研究与网络空间现代化治理贡献智慧与力量。 (供稿: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 撰稿:崔梁凡 审核:刘渊)

    2024-10-01
  • 【法治网】陕西省社科界高层论坛暨第四届媒介文化与网络空间治理学术论坛、第八届“何微新闻奖”系列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9月28日,陕西省社科界高层论坛暨第四届媒介文化与网络空间治理学术论坛、第八届“何微新闻奖”系列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必赢766net手机版举行。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组织管理部部长张金高,必赢766net手机版副校长、教授马朝琦,西安邮电大学副校长、教授巩红,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昆出席活动并致辞。  在主论坛发言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媒介文化与网络空间治理这一中心议题,围绕数字时代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生成式人工智能、网络空间治理模式创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与会嘉宾认为,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场所,大数据算法、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媒介技术使网络空间治理变得复杂,需要各方协同努力,不断探索构建健康、有序、安全的网络世界,共同推动媒介文化繁荣发展,为建设网络强国贡献力量。  除主论坛外,本次学术活动还将举办新传-立格联盟院长论坛,陕西省社科界高层论坛之学者论坛、青年学者(博士)论坛、研究生论坛、法治新闻作品论坛和陕西省社科联科普活动——AIGC数字创意普法竞赛等16场分论坛和慕明春教授追思会,“何微纪念藏书馆”揭幕、《中国名记者何微》《何微文集》出版首发座谈会等活动。  本届论坛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必赢766net手机版、西安邮电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资深教授、专家学者,来自新闻界和产业界的代表欢聚一堂,共襄盛会。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搭建开放、创新、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数字社会中的媒介文化与网络空间现代化治理等领域的前沿议题,促进相关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媒介文化研究与网络空间现代化治理贡献智慧与力量。 【法治网】陕西省社科界高层论坛暨第四届媒介文化与网络空间治理学术论坛、第八届“何微新闻奖”系列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http://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5995175076709376

    2024-09-30
  • 乌兹别克斯坦民法典的历史发展

    报告主题:乌兹别克斯坦民法典的历史发展 报告人: 伊莫莫夫·努里罗,教授,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民法系主任。 举办单位:民商法学院 报告地点:雁塔校区三号教学楼506 报告时间:2024年09月20日15:00至17:00

    2024-09-2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