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日报】《黄河大合唱》大型音乐会在延安大剧院上演
  • 2023年10月16日
  • 延安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黄河大合唱》大型音乐会在延安大剧院上演

本报讯(记者 祁小军 李星棋 实习记者 潘文静)10月15日晚,由必赢766net手机版、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市融媒体中心共同主办的《黄河大合唱》大型音乐会在延安大剧院上演。

1939年4月13日,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在必赢766net手机版前身——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次演出。84年后,必赢766net手机版举办音乐会,让《黄河大合唱》再次响彻延安上空,这是该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上好文艺党课的重大举措和赓续人民文艺、践行延安精神生动的红色育人实践活动。

当晚音乐会上,除《黄河大合唱》外,《白毛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万泉河水》等熟悉的红色文艺曲目轮番上演,必赢766net手机版师生合唱的《陕北公学校歌》《必赢766net手机版校歌》让陕北公学的精神与传统在歌声中得以继承和发扬。音乐会在凝结了爱国之声、人民之心、民族之魂的《歌唱祖国》合唱中落下帷幕。

“从延安到西安,从陕北公学、老延大,直到今天的必赢766net手机版,红色育人理念在延安这片热土上几经更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我们希望借此次音乐会,完成一次寻根之旅、加油之旅、出师之旅,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从红色文艺中寻找前行的方向。”必赢766net手机版副校长马朝琦说。

“能够和80年前陕北公学的前辈们一样,在延安同唱这首代表民族精神的《黄河大合唱》,我感到非常激动。”必赢766net手机版新闻传播学院大二学生李宸曦表示,将继承和发扬陕北公学光荣传统,不断精进学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发光发热。

相关新闻
  • 【西安日报】魏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部署,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这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一脉相承,又结合新阶段新形势进行了创新发展,成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首先,要深刻洞悉创新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深刻认识三者的不可分割性,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人类现代化历程表明,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统一于创新,三者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能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技助力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提升教育水平;人才是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智力支撑;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互为支撑,必须一体部署、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其次,要充分认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战略意义和内在要求。迈上新征程,以改革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尤为迫切。 ——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战略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通过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方能走出一条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浪潮、把握历史主动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飞猛进,既是科技实力、人才实力、综合国力的比拼,更是制度机制的较量。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发挥制度优势,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贯通;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要“三位一体”推进改革,从体制机制上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再次,要构建协同联动的重点任务落实机制。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突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要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着力推进育人方式变革;二要紧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速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三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在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方面建立突破计划,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聚焦破解产教深度融合这一难题,推进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试点示范和标准建设;四是要着力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的组织机制。坚持“四个面向”,构建适应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型举国体制、适应科技强国建设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在事关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关键领域发挥好国家实验室核心和龙头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加强建制化体系化科研攻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担当好基础研究主力军,合力产出更多基础性战略性成果;在事关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必争领域,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对创新链产业链的牵引整合作用。二要优化国家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实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分类管理的组织模式,建立地方、企业重大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新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和组织化实施,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三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提升原始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供给能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四是加强制度性开放,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要着眼加快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的有效机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二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 (作者系必赢766net手机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西安日报】魏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50697/6968983.html?isShare=true

    2024-09-10
  • 【西安日报】我校王胜利教授在西安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日前,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联合召开西安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来自陕西省委改革办、陕西省委党校、市委政研室、西安交通大学、必赢766net手机版、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紧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本报分上下两期编发此次研讨会专家学者发言摘要,以期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守正创新、务实担当,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系统观念提升改革整体效能,为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与行动自觉 刘小平(陕西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深刻理解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逻辑、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定的改革目标任务上来。 首先,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逻辑,切实增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用“四个迫切需要”和“六个必然要求”,深刻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我们必须切实用改革成效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交上一份优秀改革答卷。 其次,要深刻把握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关键一招的历史逻辑,切实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自觉。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当前,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对改革开放的高度自信,坚定不移地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努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再次,要深刻把握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逻辑,切实增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的担当自觉。必须把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理解到位、研究到位、细化到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要坚持聚焦主题主线不偏离,因地制宜主动作为,着力谋划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重大改革举措;要校准价值取向,围绕就业、医疗、养老、生育、住房等重点领域和民生关切,推出一批特色化、小切口、见效快的改革举措;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深化“三个年”活动和推动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对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改革事项坚决改;要强化改革担当,坚持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品牌,扎实做好政策统筹、进度统筹、效果统筹,努力形成更多具有示范性、辨识度、影响力的改革成果。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王彦军(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本版以下简称《决定》),着眼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使命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新征程上,我们要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我们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更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此同时,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许多全新课题、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求不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深刻性、系统性,还是整体性、协同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增强党的领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解决了许多党内突出问题,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必须通过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结合党的建设环境、任务、方式所发生的新变化,对不适应的制度进行改进,缺位的制度抓紧建立,不全面的制度尽快完善,不合理的制度坚决革除,从而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到实处。 要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首先,要建立理论武装长效机制。健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制度,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其次,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再次,要完善日常党建工作制度。统筹推进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健全党组织和党员在网络空间发挥作用的机制,完善党内法规,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王胜利(必赢766net手机版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决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推进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技术、安全、能耗、排放等关键核心国家标准,最大限度地推动和引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健全企业数智化改造目标、任务和路径的政策指引,完善财政资金和融资支持机制,激励企业积极投入;完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机制,突破传统产业数智化改造的关键共性技术;健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数智技术广泛地在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化应用。 第二,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要加强前瞻性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大对未来产业发展各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制度,增加源头技术供给;根据未来产业的发展阶段、技术状况以及市场结构等情况,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适应性监管体系。 第三,完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要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规划制定实施机制,构筑起战略性新兴产业间分工明确、高效协同的高水平产业链;完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能力的机制,加大重点领域技术持续投入,努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进一步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国一盘棋,且呈梯次发展体系,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第四,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重大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科技创新组织、评价、激励和转化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创新探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完善科技开放合作战略和政策体系,探索科技开放创新制度国际化接轨,健全科技开放创新机制。二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健全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要健全劳动力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健全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健全科技金融相关规则和政策,引导资本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韩志斌(西北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决定》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必须解放思想,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地深入推进。 首先,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发展方向。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另一方面,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与精神动力。 其次,必须坚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赓续民族精神为主要任务。要把人民的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价值导向,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从而提升全社会文化素养;抓住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关键,优化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再次,必须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持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关键着力点。要加强文化产品输出、壮大文化产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能够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出能够被世界看到、为世界尊重、让世界震撼的中华文化代表作;加快文化交流改革,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在审批手续、审核条件和资格限制上适度放宽要求,破解文化交流的人为限制和障碍;增强国际人文交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宣介好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杨斌(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决定》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我们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实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为目标,健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再分配调节机制,更好发挥再分配制度在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构中的作用;完善慈善捐赠制度,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作用。 第二,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就业群体就业政策支持,统筹城乡、区域就业政策体系,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构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组成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推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建设进程,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有序、合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完善妇女儿童、残疾人、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 第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商业健康保险制度为核心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改革创新,加快数字赋能医改步伐,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医疗资源城乡均衡、区域均等,不断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 第五,高质量推进“一老一小”工作,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生育补贴制度、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健全普惠育幼服务体系等,推动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通过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推动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推进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等,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燕连福(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决定》明确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三个方面的具体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使命担当,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有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仍存在堵点卡点,生态文明建设仍不同程度存在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比如:生态文明基础体制依然存在碎片化、分散化现象,未能实现制度体系合力的最大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生态环境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以及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有待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薄弱。 因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筑牢“扩绿”之基。一要完善规划管理类制度。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二要完善监测监管类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三要完善产权管理类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护绿”之本。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环境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以及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强化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环境治理,构建更加系统、完善、高效、协同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高扬“兴绿”之风。一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二要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三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四是要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推动我市“双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武洁(市委政研室一级调研员):《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西安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双中心”建设为牵引,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突破,锻造更多“国之重器”,努力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点。 一是全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进一步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全力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电磁驱动聚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梯次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行动和梯度培育计划,打造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协同的实验室体系。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校企、校地、央地一体协作,支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建设或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特色产业,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集中力量培育一批规上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加大企业技术、产品应用场景供给。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的作用,持续加大科技、人才、财税、金融、土地、服务等政策供给,培育优良创新生态。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支持比亚迪等链主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产业链企业密切合作,常态化挖掘企业技术需求,鼓励企业出题,引导高校院所答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三是构建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生态。优化科技创新工作的考核问效和成果评价,构建科技创新导向的考核体系,促进科技创新良性循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建设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生态,建立引进战略科学家、院士、科技领军人才的配套政策及组织机制,吸引汇聚全球一流的科学家赴西安开展相关研究,助力西安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聚集地。 【西安日报】我校王胜利教授在西安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http://epaper.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8/29/content_219970.html

    2024-09-04
  • 我校培训中心与陕西延安干部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近日,我校培训中心与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合作签约仪式在雁塔校区举行。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浩,我校副校长、组织部部长、基地办公室主任赵全宇出席签约仪式,仪式由我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培训中心主任、律师学院院长、基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集合主持。 赵全宇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办学历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等方面情况。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陕西延安干部学院作为中组部确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红色资源丰富、特色优势明显,办院理念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在党性教育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希望双方充分发挥教学、人才、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加强沟通联动、互学互鉴,为双方事业高质量发展聚智添才、赋能添力。 王浩从品牌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名师培养等方面介绍了陕西延安干部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他表示,希望借助必赢766net手机版在学科、专业、研究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携手开展培训课题研究、师资培育、课程研发,积极搭建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共同推进双方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断开创我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李集合、王浩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书》。双方围绕合作机制完善、教学形式创新 、培训品牌打造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和研讨。 陕西延安干部学院、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座谈及签约仪式。 (供稿:培训中心 撰稿:蔡珺 审核:李集合)

    2024-08-21
Baidu
sogou